超微量分光光度计主要用于核酸及蛋白质的浓度测定和纯度评估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经常会出现核酸较容易被准确测量,而蛋白质样品的浓度测量偏差较大的情况。很多用户也困惑于此,同样是基于紫外吸收的检测,为何两种样品的检测性能会有差异呢?
一、温度和挥发
通常来说,液体的温度升高,由于分子间引力减弱,表面张力会随之降低。这也解释了为何低温保存的核酸样品,张力较大,更易形成液柱。在夏天实验环境较热,或者制药用户的恒温恒湿实验室,温度是相对较高的,张力会随之下降。

二、盐
无机盐作为一种非表面活性剂,具有水合作用,趋向于把水分子拖入水中,因此会增大表面张力,反之亦然。因此,脱盐或低盐的样品,表面张力会降低,常见于超微量分光光度计纯化的流程。例如在进行蛋白质结构分析或质谱分析时,样品需经过脱盐处理,这样的样品在进行浓度测量时,并不容易形成液柱。
三、表面活性剂
蛋白提取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表面活性剂(清洁剂),如SDS、TritonX100,以及在发酵过程中加入的消泡剂等成份,会大幅降低样品的表面张力,这些物质常会残留在样本中,难以*去除。因此,在工艺过程中测量蛋白样品,是一项挑战。
四、固液接触表面
当使用移液器将微量样品加载到点样台后,会出现液体与固体的接触表面,点样台表面的亲水/疏水性质会影响液体的表面张力。
因此,使用拉伸法的主流品牌微量分光光度计,点样台表面具有疏水性涂层,会增大液体的张力。但是,随着使用损耗,涂层会逐渐消耗,需要定期使用专用试剂进行维护和再生。
在正确的维护之后,这一影响因素也随之消失,但也增加了超微量分光光度计的维护成本,而绝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这一点。